经济 >>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经济

韩俊: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发布时间:2011-6-2 10:59:00    作者:韩俊    【

  “三化”协调该如何推进
  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三化”同步发展,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二五”时期,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三化”同步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很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然而,相对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土地、水资源约束趋紧,确保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村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趋势;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可以说,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如果及时加强农业、发展农村,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协调健康发展,国家现代化就会顺利推进;如果忽视农业农村发展,就会出现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导致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从我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农业稳定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农民安居乐业对于国家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立足国情,遵循现代化规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的道路。

  “三化”同步发展的着眼点: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强调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就是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现代化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加快克服农业基础脆弱这一瓶颈制约,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一突出问题,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深层矛盾,努力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第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农村人口比重很大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富裕农民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必须把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重点任务。

  第二,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必须始终将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使用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亟待加强的环节。必须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第四,培养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五,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也是农村制度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必须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健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查看全部评论
已有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