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经济

王一鸣:经济新常态下应更多做供给“文章”

发布时间:2013-7-15 10:57:00    作者:王一鸣     【

学人简介: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内容辑要: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政府应放松管制,从体制变革入手,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加强市场的竞争程度,增强供给的效率和弹性,通过供给来创造新的需求。

  王一鸣

  当前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不仅有着外部因素的推动,如国际金融危机;更有着内生因素的影响,如随着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劳动力成本不可逆上升,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潜在增长水平将趋于下降等。而这些变化,反映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增长的阶段性变化,它正在经历历史性、战略性、阶段性调整之中。具体来说,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结束过去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正在进入7%~8%新的增长阶段、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常态。

  应引起关注的是,这种新的常态将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

  首先,产能过剩矛盾将趋于突出。由于需求的收缩,产能的严重过剩,那么产能过剩可能调整的时间会相当长。

  其次,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企业面临人工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加之土地、矿产资源等要素价格的持续上升,其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开始减弱。

  再次,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新态势,中国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如不加快提升研发能力和产业技术进步,部分已有的技术路线和生产能力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最后,财政和金融风险有可能增大等。大规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已形成一定程度的隐形财政负担,金融系统的风险也在逐步积累,在经济增速放缓后,各种风险可能会暴露出来。

  对于2013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速达到预期目标的7.5%没有问题,但突破8%有难度。而展望未来中长期发展,个人认为,由于扩张性财政、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不能寄希望于中国经济再通过投资推动出现一个强劲的反弹。政府应更多考虑从供给端做“文章”,即放松管制,从体制变革入手,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加强市场的竞争程度,通过竞争来淘汰落后,增强供给的效率和弹性,通过供给来创造新的需求。一些政策建议如下:

  ——推进产业兼并重组。产能过剩是倒逼结构调整和产业兼并重组的有利时机,应坚持市场化导向,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推进产业重组、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优化布局,促进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建设。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平台,鼓励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向企业转移机制。此外,还建议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应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吸纳国际服务外包,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制造业价值链的支撑作用。 ——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建议支持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生产企业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推进中国制造业向精深加工化、服务化主导转变。鼓励企业建立全球生产网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以更好地发挥中国资源要素潜力和综合配置优势。全面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破事实上存在的“玻璃门”和“弹簧门”,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摘编自其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3年中期)”上的演讲。)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查看全部评论
已有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