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经济学家林毅夫在日前召开的2013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双轨制在中国已经走到了尽头。
近期,有消息曝出“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立项的重点研究课题。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作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现象,双轨制曾经普遍存在于经济的各个领域,例如价格、养老、户籍、企业、税收等等。然而一直以来,这一制度的合理性都饱受争议。林毅夫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双轨制维持了经济的稳定,但同时也使社会上产生了很多不满的情绪。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双轨制都消除掉。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让企业平等使用各种生产要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给民营企业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我们应该改,否则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稳定。
双轨制曾发挥积极作用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学术界普遍认为政府干预的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但是最糟糕的是像中国这样采取的双轨制经济。”林毅夫说。当时,影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经济学一共经历了两波思潮。第一波是结构主义,第二波则是新自由主义。
结构主义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达国家之所以劳动生产力水平高,是因为他们有资本非常密集、技术非常先进的现代化大产业。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地都是传统的农业和资源产业,因此生产力水平低。所以,一个发展中国家想要现代化,就必须采取进口替代战略,发展同发达国家同样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由政府干预的方式来配置资源。
进口替代战略在最初确实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在现代化的大产业建立起来之后,经济就开始停滞,危机不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就催生了发展经济学的第二波思潮: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赶不上发达国家,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需要采取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方法,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经济转型的时候,都试图一次性将政府造成的各种扭曲消除掉。当时学界的主流看法都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优策略,而在计划和市场经济之间摇摆的双轨制是最糟的。
“但是,现在二三十年过去了,推行当时认为最糟糕的双轨制的国家,普遍维持了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发展,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推行当时认为最优策略的国家,则普遍是崩溃、停滞和危机不断。”林毅夫说。
林毅夫认为,在转型过程当中,曾经被认为是最糟的双轨制反而最好,是因为新自由主义一方面忽略了原来市场上的很多扭曲其实是为了保护在结构主义时期建立的大产业。如果将这些保护补贴全部消除掉,那些大产业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立刻就会破产和垮台,造成大的失业和社会动荡。另一方面过度强调了市场的作用,忽略政府在结构当中必须发挥应有的监视和引导作用。
而双轨制能够获得成功,则是因为它一方面继续为原来优先发展部门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提供了必要的保护补贴,以维持经济的稳定,第二方面又放开民营经济、外资经济、三资经济进入到更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利用后发优势。所以,经济发展会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