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中国经济时报:你怎么看新常态?
张占斌:我理解,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进入中高速阶段的从容状态,它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强调经济发展既不能片面追求过去那种粗放的高增长,也还要保持合理发展速度防止经济惯性下滑。这种辩证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时报: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应该是什么样的?
张占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综合概念,包括诸多方面,但是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平行并列的,其中经济发展属于基础和决定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29日与党外人士座谈时指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又一次重要阐释。作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们的基本国情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够,发展好经济始终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第一,对发展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发展生产力,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于国家发展问题十分重视。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一步步走向深化。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再到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发展的思想被不断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了几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已经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正是有了这样的发展,我们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的一条就是靠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放到经济建设上,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经济发展是最大的民意、是最大的共识、是最基本的经验。
第三,向经济强国迈进需要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我们虽然已经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任何国家要跟上时代潮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5%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重,可以说,实现中国梦,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上。
第四,新常态下还是要紧紧抓住经济发展不放。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状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多年高速增长不同的中高速新阶段。我们理解,新常态经济发展将更加平稳,质量将进一步提升。新常态不是过去那种粗放的大干快上,而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新常态不是不要发展速度,而是要有合理的发展速度,经济增长要保持在合理区间。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发展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也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才能解决。现在有些地方干部认为中央提出不惟GDP,就可以不要GDP了,这也是一种片面认识。中央强力反腐,也有一些地方官员不干事了,不作为了。还有些区域GDP下滑很多,离经济增长合理区间有较大距离。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一旦形成惯性下滑,要恢复正常水平将非常困难,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对此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新常态下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