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经济

林毅夫:六问中国的奇迹可否再续?

发布时间:2014-11-25 16:57:00    作者:林毅夫    【

  今年是《中国的奇迹》出版20周年。在过去20年里,正如书名所揭示的那样,中国经济创下人类历史上的奇迹。1994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比当时世界上最穷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还要低。在此之后,中国维持了20年平均10%的增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10年,中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2013年,中国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贸易国;2014年,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并且,中国还是唯一没有发生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兴大国。这些成绩与《中国的奇迹》的预测是一致的。

  尽管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还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不过是6800美元。今天讨论中国奇迹的下一步,也就是中国有没有可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变成高收入国家。目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好时机。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19个季度下滑,今年第三季度只有7.3%,经济继续下行的压力很大。中国未来能否维持7%以上的中高速增长,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中国经济过去20年的转型和发展的政策与主流理论有相当多背离的地方,主流理论没有真正揭示中国经济在转型期维持稳定和快速的运行机制。下面结合之前的研究回答几个有关中国经济的重要问题。

  (1)在有很多制度与政策扭曲的状况下,中国为什么在1979-1993的15年间取得年均9.68%增长率的傲人成绩后,还能在维持20年年均9.82%的高速增长?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主张回归到增长的本质。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源自技术不断创新和产业不断升级。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都处于世界前沿,所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依赖于自身发明,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有成熟的方案作为参考,成本和风险可以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速度上比发达国家快,经济增速可以比发达国家高。中国在过去35年持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后发优势。

  (2)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后发优势一直存在,但为什么之前不能取得同样的经济增长?

  这与中国的发展战略有关。中国在建国以后提出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希望在最前沿的技术和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一较高低,放弃了利用后发优势。此外,优先发展的重工业是资本密集且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大产业,不符合当时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没有自生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这些先进产业中企业的持续经营,政府就必须不断给予各种保护补贴,采取价格扭曲和市场干预等方式,造成资源从有竞争力的、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错误配置到没有竞争力的、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见,在不当的发展战略下,即使存在后发优势,经济发展的绩效仍然较低。

  (3)中国转型的结果与其他国家有何不同?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为尽快建立现代化大产业,都实施了赶超战略,其经济发展绩效跟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一样差。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其他国家也在经历转型。中国转型的结果是稳定持续高速的增长,而其他国家的转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滑,危机不断。

  上述差异的根源在于转型战略。前苏联、东欧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转型依据华盛顿共识,要把各种政府干预和补贴一次性消除。这种转型战略的最大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当时的干预和补贴内生于那些没有自生能力的大企业。如果一次性取消干预和补贴,大企业就没有办法生存,导致大量失业,影响社会稳定。此外,大企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国防安全所必需。在取消掉原来的扭曲之后,又要引进各种隐性的保护和补贴,甚至导致了更为巨额的补贴。这也是为什么前苏联、东欧和其他根据华盛顿共识进行改革的国家在经济绩效方面比改革之前还要差。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北大国发院

查看全部评论
已有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