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经济

辜胜阻详解经济“新常态”:改革激活转型动力

发布时间:2014-12-8 11:02:00    作者:辜胜阻    【

  “新常态”正成为一个热词。今年8月5日—7日,《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刊登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系列评论,12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也提到了“新常态”。

  新常态有何内涵?新常态下经济应该如何转型,企业发展应该如何布局?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

  新常态有三大重要标志

  楚天金报:如何理解经济新常态?新在哪里?

  辜胜阻:当前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宏观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内,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常态”。

  当前经济“新常态”最重要的标志是:第一,经济增长的速度变化,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第二,经济增长的动力变化,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转向靠深化改革来形成“制度红利”,促进经济内生增长,让改革激发转型活力;第三,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由以工业为主导转为以服务业为主导。

  当前我国经济也面临着制造业去产能化、金融去杠杆化、楼市去泡沫化、环境去污染化“四大阵痛”,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

  要“微刺激”非“强刺激”

  楚天金报: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深化改革有什么好的药方?

  辜胜阻:我们应以“微刺激”而非“强刺激”,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变量中,出口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是一个难以改变的变量;消费是个好变量,但是个慢变量;而投资是个快变量。所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需要靠释放改革红利和适度的投资稳定增长。经济发展不能没有投资,但现在不能再靠类似海量经济刺激计划和天量信贷这种“打强心剂”式“西药式疗法”,虽然见效快但可能有副作用。

  投资是三驾马车之一,要保持适量投资,并且要使投资能更好地服务和引领当前新一轮创业与创新浪潮。保持适量投资,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更多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二是采取“中医式疗法”,运用减税费、定向宽松、刺激消费等不同的政策组合,将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三是可以用区域经济的形式来推动,例如建设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京津冀、上海自贸区等板块经济。

  降息利于缓解实体经济融资贵

  楚天金报:近期央行的降息对于深化改革意味着什么?对经济有何影响?

  辜胜阻:这是目前的融资环境和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现在的利息太高了,是国际市场的二到四倍,实体型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愈发突出。

  这次降息不仅对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推动利率市场化。

  如何释放最大红利?

  辜胜阻建言三大改革方向

  2015年,“新常态”下的改革应如何扬帆起航,释放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辜胜阻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言。

  1.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制度反腐

  “过去,我们的资源配置是听‘市长’,而不是听‘市场’的。这种制度很难根治‘问题官员’和‘问题富豪’。必须加快推进制度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企业家面向市场而不是面向‘市长’。”辜胜阻表示。

  2.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引领新一轮创业潮

  辜胜阻认为,应以深化改革引领新一轮创业潮。他表示,当前,继“草根创业”、“精英创业”和“互联网创业”浪潮后的新一轮创业潮正在形成,且具有复合性特征,包括至少四大主体:一是金融危机催发海归潮推动创业;二是精英离职引发创业浪,现在不仅有官员下海,也有大量的科技人员下海;三是返乡农民工掀起新的草根创业浪潮;四是官方大力推进大学生的创业。

  辜胜阻表示,面对新一轮创新浪潮,政府应由“乱作为”、“不作为”向“有所作为”转变,不仅要让企业“生下来”,更要使企业“活下去”、“活得好”。

  3.以金融改革破解企业融资贵、融资难

  辜胜阻表示,目前实体型企业特别是实体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愈发突出。因此,要加大促进金融改革与创新,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他建议,要大力发展草根金融与科技金融,构建适应小微企业发展的多层次信贷体系。

  

 

文章来源:楚天金报

查看全部评论
已有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