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撰文称,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主要是外部的国际周期因素所致。中国应该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文内容如下:
我和蔡昉、李周三人在20年前出版的《中国的奇迹》预测了中国若坚持以渐进双轨的方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推进改革,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有可能在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当时多数学者把这样的预测当做天方夜谭。20年后,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最新研究数据,中国已经在今年年底提前一年实现了这一预测,此一成绩的取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过,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按人均来计算,即使我国经济的总量超过美国,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计算也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若按市场汇率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我国还必须维持一段较为快速的增长,才能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上赶上欧美发达国家。
经济增长潜力到底还有多大
2012年我从世界银行任期结束回来后,根据《中国的奇迹》一书的逻辑提出判断,认为中国从2008年开始还有20年平均每年增长8%的潜力,遭到国内学术界不少质疑。反对我的判断的原因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维持了35年年均9.8%的增长,在人类经济史上还不曾有过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维持过这么长时间、这么高速度的增长。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总会下降,其中的一种说法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维持时间最长的日本和四小龙等东亚经济体,在维持了20年8%到10%之间的增长以后,经济增长速度都放缓,下降到7%、6%、5%甚至更低,中国已经维持了35年的高速增长,怎么还可能有这么高的增长潜力?第二种经常被引用来反驳我的观点的是国内有些学者以1990年不变价的国际元来衡量,发现当一个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达到11000美元时,经济增长的速度会降到7%以下。同时,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节节下滑,2014年第三季度增长率降到7.3%,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而且,继续下行的压力还很大。这个经验似乎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什么原因导致我国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节节下滑?是否就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已经下降至8%以下?或是唱衰中国论者所鼓吹的中国经济的体制、机制的内因所致?我认为我国这段时间的经济表现其实主要是外部的国际周期因素所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2010年为10.4%,2011年为9.3%,2012年为7.7%,2013年也为7.7%。但是,在同一时段,发展程度与我国相近的其他新兴经济体如印度,2010年增长速度为10.1%,2011年是7.0%,2012年仅有5.3%,2013年为4.9%;巴西,2010年增长速度为7.5%,2011年和2012年接近崩盘,增长率分别为2.7%和0.9%,2013年也仅有2.2%。同期,东亚的高收入国家也出现同样的下滑趋势:新加坡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4.8%、5.0%、1.3%、3.7%;韩国为6.5%、3.7%、2.3%、3.0%。显然造成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同一时期一起下滑只能是外部的国际周期因素,并且,我国和这些国家比,在同样的外部冲击下,表现还比较好。
抛开国际的外部冲击,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到底还有多大?上述两种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潜力降到7%以下的观点,它们的论据表面上不同,其实是相通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维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以后,人均GDP都已经达到11000美元的水平。但是,直接用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未来,不见得可靠。我认为最好是沿用《中国的奇迹》一书所强调的方法:深入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和高速增长的决定因素,从本质和决定因素的认识来判断未来会更准确一些。
在《中国的奇迹》一书中,我们指出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人均GDP的不断增加,而人均GDP不断增加的前提则是劳动生产力的平均水平不断提高。快速的经济增长其实是一个在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逊的研究发现,在高度发达的欧美工业化国家,18世纪以前平均每年人均GDP的增长才0.05%,要1400年人均GDP才能翻一番。从18世纪一直到19世纪中叶,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提高了20倍,达到平均每年1%,人均GDP翻一番的时间从1400年降为70年。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又提高了一倍,达到年均2%,人均GDP翻一番的时间缩减为35年。
上述增长速度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是18世纪中叶在西方国家出现了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速,同一产业里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高附加价值的产业不断涌现,劳动力和各种资源得以从低附加价值的产业不断转移配置到高附加价值的产业。
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是现代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因素,对发达国家是这样,对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是这样。但是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有点不同,发达国家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一直是在全世界的技术和产业的最前沿,它的任何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必须靠自己的研发。研发的投入非常大、风险非常高。发展中国家所用的技术和现有的产业都是在世界技术和产业链的内部进行,它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可以用模仿、引进、集成来达到,其成本和风险远低于自己研发,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从理论上来讲,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后发优势来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它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高于发达国家,但能高多少呢?这是一个经验的问题。根据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斯宾塞所领导的增长委员会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13个经济体充分利用了这个后发优势,每年GDP的增长速度7%或更高,维持25年或更长的时间。发达国家人均GDP年均增长2%,加上人口增长,平均每年的GDP增长也就是2.5%至3%;这13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比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高2倍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