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经济

厉以宁:新常态有赖新的市场主体

发布时间:2014-12-16 10:47:00    作者:厉以宁     【

  世界上的主要国家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还在定硬性的增长指标,都是改为预测值、弹性值、软值,每个季度要调整,比如,年初估计今年增长是4.5%,过了几个月没有到,第二季度改成4.2%,或者4%——(指标)可以调,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硬性指标就会造成损失、造成压力,这样的观点要改变。

  我们要记住,即使几个国有企业共同投资建立了新的国有企业,也比单一的投资主体建立的国有企业好,因为董事会不是代表一方的,而是代表各方的。各种投资者虽然都是国有的,但是形成的董事会将是一个权力相对均衡的状态,董事会上是有争论的,不是一种声音,这也是有利的。

  我要讲的问题就是怎样理解新常态。新常态就是常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就是常态。对于我们来说,比如说我们经济增长在过去是怎样的,过去增长是超高速增长,超高速增长实际上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首先是不能持久的,其次可能是弊大于利的。何以见得?举例来说,第一是资源加快消耗枯竭,第二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第三是低效率,第四是某些部门严重产能过剩。这四个大家都能看到,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机会,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机会,错过了自主创新的机会。因为都忙于在超常规、超高速的增长,这样就产生了问题。

  我们今后想超高速增长也不可能,因为要素成本上升,这表明了你要想维持超高速增长可能会亏本。我们马上就要制订“十三五”规划,大家怎么考虑呢?我参加了讨论,发现有两个认识是共同的:第一,既然要定“十三五”规划,增长率不要太高,超高速是不可能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应该是中高速增长。究竟中高速增长多高呢?7%左右,有的经济学家提出6%~7%或者6.5%~7%,反正5年是可以的,以后有可能还要低,即使是6%,在全世界来看,同样是中高速增长。

  与之相对的一个认识,就是观念在改变。我们过去的观点是经济增长率是硬性的指标,因为这样才有权威性,实际上不应该这么看问题。应该说目标增长率不应该是硬性指标。我们过去的做法,中央的(指标),全国人大一通过;地方的(指标),地方人大一通过,就成为铁板钉钉了。必须为完成这个硬性指标而努力,就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压力。大家都觉得既然全国人大通过了,就非完成不可,而不顾形势的变化。这样就导致了要完成这个目标,出现各种产能过剩现象、信贷超标现象。世界上的主要国家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还在定硬性的增长指标,都是改为预测值、弹性值、软值,每个季度要调整,比如,年初估计今年增长是4.5%,过了几个月没有到,第二季度改成4.2%,或者4%——(指标)可以调,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硬性指标就会造成损失、造成压力,这样的观点要改变。

  你要进入中高速增长率的常态,除了要改进弹性指标,用预测值代替目标值,还应当注意改革要配套。因为新常态是配套改革的综合成果。当前这么多的改革当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哪几个改革呢?大概是以下几个改革。

  第一个改革是要建立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主体,就是秘书长(国资委秘书长阎晓峰)所讲的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高层次的改革,着重在资本配置机制的改革,怎么把这么多国有资产用活?怎么让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家应该管资本,把资本用活。第二个层次的改革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分门类、分行业,因为各行业是不一样的,有些行业公益性的,有些行业是国家特别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还有一些竞争性的行业。所有这些按行业来定,共同的目的就是把企业搞活。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不同行业的比例是不一样的,竞争性的行业要看具体行业的情况而定,国家不一定控股,但是某些特殊的行业,国家还是需要控股的,也可能是相对控股,也可能是绝对控股。我们要记住,即使几个国有企业共同投资建立了新的国有企业,也比单一的投资主体建立的国有企业好,因为董事会不是代表一方的,而是代表各方的。各种投资者虽然都是国有的,但是形成的董事会将是一个权力相对均衡的状态,董事会上是有争论的,不是一种声音,这也是有利的。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查看全部评论
已有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