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经济

胡敏:立足大逻辑 顺势新常态

发布时间:2014-12-18 11:36:00    作者:胡敏    【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充满了“新意”。这种“新”不仅表现在会议结束当晚发布的近5000字的公报中有着各种“新的表述”,也体现在中央决策层能审时度势,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已经进入“新常态”的基本特征的“全面概括”、“全新把握”,更是以剥茧抽丝的精神清晰地勾画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新常态”要求的大逻辑。

  这个“新常态”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转变——第一是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第二是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第三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第四是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有媒体形象地比喻,驱使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的“启动系”、“点火系”、“燃料系”已经出现了根本性变化。

  给新一年定出工作总基调、明确宏观经济政策取向、部署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按照惯例在一年的岁尾如期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向是新一年经济工作的“风向标”。

  与往年有着明显不同的是,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充满了“新意”。这种“新”不仅表现在会议结束当晚发布的近5000字的公报中有着各种“新的表述”,也体现在中央决策层能审时度势,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已经进入“新常态”的基本特征的“全面概括”、“全新把握”,更是以剥茧抽丝的精神清晰地勾画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新常态”要求的大逻辑。

  为此,我们必须细细体味,深入领会,切实贯彻落实到新一年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因势而谋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每一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过去一年各项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都是要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出全景式研判,以充分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性方位、阶段性特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与往年比较平铺直叙描述国内外形势不同的是,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很大的篇幅、更多的笔墨,从九个方面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阶段性特征做出全面概括,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常态”以及这个常态下经济运行各环节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表述“新常态”以来,整个2014年媒体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汇就是“新常态”,各方面专家学者也做出了不同层面的解读。

  概括性地描述:这个“新常态”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转变——第一是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第二是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第三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第四是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有媒体形象地比喻,驱使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的“启动系”、“点火系”、“燃料系”已经出现了根本性变化。

  而决定这样一个趋势性变化的内在因素,就是牵引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动力在转向、经济运行主体的生产结构和组织方式在调整、全社会生产要素在变化、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和模式在改变,由此也带来国家宏观调控方式和着力点的顺势而变。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第一次“集大成式”地加以细致分析,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维度做出阐释。

  既像读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体味经济运行逻辑的严谨,但又能真切地感受我们身边经济生活的现实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是抽象的而是采用大量接地气的、时新的、让你能够懂得的经济学语言。

  比如,“三驾马车”中消费需求是发挥基础作用,投资需求是发挥关键作用,出口和国际收支是发挥支撑作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预示着过去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这就需要通过创新供给来激活需求;投资需求在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使得传统产业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就要通过创新投融资方式,及时把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在面对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步消失的情况下,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

  还比如,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未来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现代产业组织新特征将使得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为此,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必须调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日渐减少,过去我国劳动力成本低这个最大优势已经不再,随着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必须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依靠创新这个新引擎;我国资源环境供给和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不二选择。

  另外,在市场竞争压力骤增、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其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的情况下,要防范好“三期叠加期“累积的体制机制和经济运行风险,宏观调控方式就要更加科学灵活,资源配置方式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这就是今天中国经济的客观变化,这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遵从逻辑,就是尊重规律。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这个大势,因势而谋。

  应势而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准确把握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如何适应呢?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这才是应势而动。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查看全部评论
已有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