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经济

辜胜阻:能源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引擎

发布时间:2014-12-24 16:10:00    作者:辜胜阻    【

  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40个国家,覆盖30亿人口,连接着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贸易投资潜力,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推进沿线各国的经济现代化,维护区域和平稳定,实现合作共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中,必须将能源合作作为重大引擎和抓手,通过构建能源组织协调新机制和能源资源跨国产业链,打造经济带“利益共同体”,加强货币融通和物流畅通,推进沿线国家全方位合作,最终实现区域共赢共荣的目标。

  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40个国家,覆盖30亿人口,连接着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贸易投资潜力,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推进沿线各国的经济现代化,维护区域和平稳定,实现合作共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中,必须将能源合作作为重大引擎和抓手,通过构建能源组织协调新机制和能源资源跨国产业链,打造经济带“利益共同体”,加强货币融通和物流畅通,推进沿线国家全方位合作,最终实现区域共赢共荣的目标。

  经济带沿线国家能源合作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重要能源生产国,也有中国、印度等重要能源消费国,沿线国家能源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中亚经济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中亚地区石油开采储量超过300亿吨,天然气可采储量超过10万亿立方米,有可能成为仅次于中东的世界第二大油气产地,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能源库之一。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始于1997年,由此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已经逐步展开,未来合作空间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哈萨克斯坦原油管道已于2006年正式通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陆路原油进口管道。中哈原油管道自通油以来,已累计向国内输送原油超过5700万吨。中国是土库曼斯坦最大的天然气合作伙伴,预计到2020年左右,土库曼斯坦每年向中国出口天然气总量可达650亿立方米。今年5月21日,中俄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根据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将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

  开展能源合作符合沿线各国战略利益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发挥经济带沿线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过境国的经济能源结构的比较优势,构建新型能源合作机制,改进国际能源秩序与格局,这符合经济带沿线国家共同的战略利益。中国能源消费迅速膨胀,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开展能源合作有利于维护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中国的能源安全存在三大隐患。第一,对外依存度高。2013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4.98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则保持在58.1%。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8%。过高的对外依存度使中国在石油问题上易“受制于人”。第二,能源来源过于单一集中。据统计,中国原油进口的70%以上来自于政治局势较为动荡的中东和非洲地区。一旦这些国家发生动乱,将会直接影响到其对中国的能源消费供给。第三,运输线路单一。原油进口线路主要依靠海上运输,中国进口石油的80%通过马六甲海峡,亟须打通南下东南亚和西进中亚地区的陆路通道。多元化战略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对中国这样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而言,要确保能源消费安全必须实现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而对能源生产国而言,要确保能源出口的稳定性,则必须实现能源出口对象多元化。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扩大能源市场规模和贸易范围,实施进出口多元化战略,形成以能源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有利于维护各方能源安全、扩大能源利益。

  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需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举措。

  一要尽快设立能源俱乐部,构建能源组织协调新机制,完善各参与国对话交流机制,形成能源合作的共识和互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基本都是发展中国家,是西方发达国家营造和主导的国际能源秩序的被动接受者,在国际能源运输和市场治理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优化与重组当前国际能源秩序,应协调各方,尽快设立能源俱乐部,构建能源组织协调新机制。上海合作组织是具有保护各个成员国能源安全体系能力的新型区域多边合作机制。要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在能源俱乐部建设问题上尽快形成共识,共同探讨合作方向,明确规划合作目标,全面制定能源合作计划与实施战略。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完善各参与国之间的对话交流机制,阐述中国倡导能源合作的初衷,充分展示中国的诚意和善意,努力促使合作对象国真正认识到加强对华能源合作对其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价值,使各参与国认可能源合作是惠及各方利益的选择,形成能源合作的共识和互信,提高各国参与能源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查看全部评论
已有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