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经济

胡敏:哪里有问题,改革就到哪里

——深改组七次会议改革思路评述

发布时间:2014-12-26 10:08:00    作者:胡敏     【

  第七次会议提出要“把提高改革方案质量放到重要位置,进一步明确抓落实的责任”,着重强调要“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这其实有着重要的意味。

  我们知道,中央深改组成立后,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直强调推进新起点上的改革“升级版”要着眼顶层设计,第七次会议则提出要“把提高改革方案质量放到重要位置,进一步明确抓落实的责任”,着重强调要“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这其实有着重要的意味。

  基层创新是成就改革大业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6年来的基本成就,除了党中央审时度势、英明决策确立了改革开放这个基本国策外,还有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能不断汲取、总结地方、基层组织的积极探索成果和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从而使得改革开放的蓝图由各地、各个层面的具体的改革实践来铺就。

  从当年安徽小岗村19位农民兄弟突破禁区搞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浙江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主动打破“大锅饭”,进行集体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再到后来的河北马胜利大胆试点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沈阳防爆器械厂宣告国营企业破产,以及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新发展,等等。上个世纪80年代轰轰烈烈的改革,都源自于地方的积极探索和基层的勇于创造。这也为进入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大规模的股份制改革、沿海地区乡镇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由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上升到国家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中国国门充分打开,全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沿海地区的全面开发开放推进地方经济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广泛融合,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增量改革经验促动内地经济的存量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开放所取得的改革红利也是源自于沿海地区经济、民营经济的大胆求索和实践经验的获得。

  历史经验证明,基层改革创新才是最大的发展动力,才最能体现广大人民的现实利益诉求,也是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只有重视基层创新,才能成就改革大业。

  过去的几十年,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社会基础、物质资源、发展状况不同,高层对改革的把握能力也需要锤炼,改革实践更多地是要依靠局部探索,通过试点,政策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由局部到全局,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上升到普遍,这是需要遵循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方法论。站在今天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经济体量已经足够大。尽管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改革经验,把握全局、掌握主动、调动资源的能力也足够强,但我们依然面对的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大体系,二者需要不断融合和统筹协调发展。当前国际国内尽管都面对同样深刻的社会结构性调整和产业经济的巨大转型,但因为利益主体日益地多元化、社会需求日益地细分化、价值追求日益地个性化,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目标也就更加复杂多变,这就更需要依靠各个方面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融入改革,更多地依靠基层创新、局部创新、大众创新,依然是成就新版改革大业的有效路径。

  顶层设计并不能替代基层的积极探索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勾画了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四中全会提出的“三个全面”,即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是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基于中国现实国情的目标选择。

  从改革的方法论来说,党之所以这次能勇于提出改革要总体设计,不只是因为我们有了30多年在各层面取得的改革经验和形成的巨大物质基础,不只是因为中国经济社会具有巨大的韧性和回旋余地,关键是我们的社会经济目标已更加清晰,市场经济更加成熟,融入全球化更具广度和深度,政府治理水平更加娴熟,广大群众追求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望更加强烈。通过决策层的顶层设计,制定明确可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坚决地破除思想上的藩篱和利益上的障碍,坚决地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就可以减少时间成本、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红利。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瞭望中国》第262期

查看全部评论
已有0人参与